“汉冶萍”三部曲第二卷红顶尴尬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汉冶萍”三部曲第二卷红顶尴尬精美图片
》“汉冶萍”三部曲第二卷红顶尴尬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汉冶萍”三部曲第二卷红顶尴尬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70204625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8-10
  • 页数:暂无页数
  • 价格:19.90
  • 纸张:轻型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6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内容简介:

《汉冶萍三部曲之红顶尴尬》所述故事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止于*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主要描写了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后,又在大冶石灰窑(今黄石)设立新的大冶铁厂,之后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总公司的故事。

日本财团在与西方资本的较量中获胜,从金融上彻底控制了汉冶萍,汉冶萍从此与日本捆绑在了一起,与之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辛亥革命爆发后,逃往日本的盛宣怀遥控汉厂,汉冶萍在动荡政局中艰难发展。

1916年盛宣怀逝世,盛恩颐接手汉冶萍。*次世界大战爆发,钢铁需求量猛增,西方列强忙于战事,汉冶萍抓住机遇快速发展,创造了辉煌的历史。


书籍目录:

第 一 章老伙计与新东家  /  001

第 二 章“丁忧”岁月  /  024

第 三 章老牛吃嫩草  /  049

第 四 章与虎谋皮  /  069

第 五 章惊涛洞庭湖  /  094

第 六 章看不见的夹缝  /  119

第 七 章丁未政潮  /  144

第 八 章鸳鸯谱  /  169

第 九 章猜不透的谜底  /  193

第 十 章香消玉殒  /  217

第十一章咸鱼翻身  /  241

第十二章仙鹤补服下的危机  /  264

第十三章辛亥大逃亡  /  288

第十四章人在屋檐下  /  312

第十五章喇叭不响调头吹  /  335

第十六章西塞山前白鹭飞  /  358

第十七章龙吟浅底  /  381

第十八章后的日子  /  404


作者介绍:

胡燕怀,湖北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黄石市作协副主席,黄石市艺术创作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专业编剧,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淘井》等、中篇小说《白板》等。曾担任《总督张之洞》《活出个样儿》《大清御史》《铁道游击队》等电视剧的编剧。其中《总督张之洞》《活出个样儿》和《铁道游击队》(部)获全国第六届、第八届、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风流港》以及《胡燕怀文集》六卷本等。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老伙计与新东家

 

说起盛宣怀和袁世凯之间矛盾的由来,切莫以为仅仅是京汉铁路改线那么简单。铁路改线那是摆到了明处两人不能不争的面子问题,其实他们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利益冲突。

光绪二十七年(

1901

年)的年末,袁世凯由山东巡抚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个所谓疆臣领袖的职位,此前在李鸿章离任后已经历了四任前任:他们是继任者王文韶、荣禄、裕禄两位满员以及李鸿章又回任了一次。

原来,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赴日议和,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成为举国唾骂的众矢之的。为了平息众怒,朝廷不得不开去他盘踞了二十多年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职,调任两广,以示

“薄惩”。年近耄耋的中堂李大人心灰意冷,倒也落得在广州优哉游哉,苟度残年,满以为今生必将终老岭南无疑,谁知几年后──光绪二十六年(

1900

年),北方大乱,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陷落,慈禧和光绪仓皇西逃。后要与洋人议和的时候,逃到西安的小朝廷这才想起了“素以对外交涉见长”的李鸿章,于是匆忙下旨让他回任直隶总督,敕命全权大臣与洋人议和谈判。

李鸿章不肯再接这份烫手的差事,在广州拖延着,找各种借口不肯北上,可他终究还是不敢抗旨。当他后不得不从广州启程北上路过上海时,这位北洋的老东家感慨万千地对跟随他多年的小伙计盛宣怀说:

“和议成,我必死。”后来的事果然被他不幸言中。光绪二十七年九月《辛丑条约》签订,李鸿章咯血死于北京贤良寺,时年七十九岁。直隶总督的位置空缺了出来,袁世凯的机会也到了。靠着在戊戌政变中出卖维新派而讨好了慈禧,后又疯狂镇压义和团,他终于得到了疆臣领袖的职位。

盛宣怀为了袁世凯的上台也曾不遗余力。

早在

“东南互保”时,盛宣怀即为袁世凯继任李鸿章之位大造舆论,他致信时任山东巡抚的袁世凯说:“……合肥老矣,旋乾转坤,中外推公。”那时盛宣怀说“中外推公”,恐怕还不仅仅只是奉承之言,更是以他敏锐的眼光预见到了袁世凯未来在政坛上的崛起。这次在李鸿章死信传出之前,盛宣怀又秘密电告袁说:“傅相昨日两点钟已不能言,神气恍惚,病势甚危。……北门锁钥,非公莫属。”接着又凭借专折奏事的特权,索性向朝廷举荐袁世凯:“……唯俄约未定,天津未还,直督一席,慰廷(袁世凯字)颇孚众望。”盛宣怀是何等精明之人,他绝不会无缘无故为袁世凯叫好。他已经把满朝文武仔细权衡了一遍,确认这个小他十五岁的袁某人是北洋新东家的人选。盛宣怀很看重直隶总督的人选,因为北洋是他的起家之地,现在虽然已不在北洋做官了,供职中央(庚子年由四品太常寺少卿超升正三品宗人府府丞,第二年加官“太子少保”,又迁授正二品的工部右侍郎,同时还担任着中国铁路总公司的督办大臣),但他还兼着轮船招商局和中国电报总局的督办,那些都是依靠北洋起家的企业,至今还在北洋名下。盛宣怀之所以看好袁世凯,那是因为两人都是李鸿章的门下。虽然早年间两人一个抓经济一个抓军事,并且年龄悬殊, 彼此交往不多,但毕竟有同门之谊,将来在重大事情上互相援引关照也并非不可能。其二,重要的是政见相同。此前在练兵、变法、洋务以及对外交涉、义和团等一系列问题上,两人都有着惊人一致的立场和观点,这就保证了他们将来不会产生根本的矛盾和冲突。

但是,盛宣怀想错了。

他绝不会想到,袁世凯的心里正扒拉着另外的小算盘。

袁世凯的政治野心是逐步膨胀起来的。甲午战后的第二年即光绪二十一年(

1895

年),袁世凯奉命收编淮军残部并招募新勇共七千余人,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式陆军。他大胆改革兵制,聘请德国军官为教官,按照西法训练军队,并大量培植私人亲信,成为未来北洋新军的核心中坚。几年之后,这支新式陆军成为清廷的精锐之师,部伍整齐、装备先进,让人耳目一新。戊戌变法期间,这支军队也一度成为维新派所倚重的力量。就连慈禧所发动的戊戌政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依赖了这支军队。袁世凯后来之所以能超越张之洞、刘坤一等一班老臣而坐上直隶总督的宝座,毫无疑问除了慈禧的恩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手握重兵。袁世凯已经初尝了练兵和掌握兵权的甜头,他不会就此打住。果然,在上任直隶总督的第二年,在兼任了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和练兵大臣后,他就名正言顺地拿出了一个要训练六镇北洋新军的计划,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余人,合计近八万人。这支大军从装备到兵饷需要一笔庞大的开支,而这笔钱朝廷是拿不出来或是不能足额拿出来的,袁世凯不得不动起了脑筋──他的眼光盯上了北洋的洋务企业,这其中主要是盈利丰厚的轮船招商局和中国电报总局。

轮、电二局三十多年前创立时即明确了官督商办体制,这个

“官”即是直隶总督,早期投入的官本也在盈利后已经偿还。盛宣怀虽是轮、电二局的创始人,但很长一段时间他被排斥在外,只是一个挂名的会办。后来他看准时机将控制权夺了回来,兼任了轮、电二局的总办──后来改为督办,并一直兼任至今。如今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盛宣怀及其家族已经成为轮、电二局的股东。轮船招商局两万股中,盛宣怀及其家族占去了一万一千多股;而电报总局的两千原始股中,盛氏家族占了九百股,已成为事实上的控股人。袁世凯现在凭借官势要空手夺利,这无异于剜心割肝之痛,盛宣怀当然不会同意。

当然,袁世凯还得假惺惺地装样子。他依靠当时的领军机大臣荣禄,自己躲在幕后,而是让户部出面。光绪二十八年(

1902

年)九月,户部给时在上海的盛宣怀发来一份电报,吓唬说舆论对盛宣怀独揽轮、电、铁路、纺织、银行等利权多有诟病,御史们已准备联名弹劾他;还说他身兼十六个肥差,是“一手握十六颗夜明珠”;建议他将轮、电二局收归官办,“归入户部筹饷”,以“平息非议”。盛宣怀很生气,回电表示强烈反对,坚决抵制。

当然盛宣怀并不知道袁世凯是主谋,他发电报向袁世凯诉苦说:

“轮、电发端于北洋,宣怀系文忠(李鸿章)所委,而非钦派……二十余年不过坚忍办事而已。至于利息盈亏,皆股商受之。局外不知,辄以独揽利权为诟病。时局如此,亦愿藉此卸肩。”后面那句话原不过是发牢骚、说气话,言不由衷的故作矫情,但袁世凯要的就是这句话。

袁世凯心想事成,不久他的机会来了

──九月二十三日,盛宣怀之父盛康在常州去世。接到噩耗,盛宣怀心里叫苦不迭。根据惯例他必须马上向朝廷报丧,奏请开去本兼各职,回籍守孝三年,名为“丁忧”。也就是说现在再也用不着袁世凯出面来强夺了,不管盛宣怀愿不愿意,他都必须拱手交出职权。老父亲偏偏在这节骨眼上去世,真是天不助我啊!盛宣怀的心里不禁一阵悲怆。“丁忧”三年,不仅要开去差缺停发官俸,还要失去很多机会,因此贪恋仕途的官员,多有隐匿父母之葬不报者。但朝廷对此现象也有着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一旦御史举报纠参查证落实,轻则革职查办,重则治罪入狱。盛宣怀不愿在这节骨眼上让御史抓住把柄,他赶忙草拟了一份丁忧守孝、奏请开去各项差缺的电文发往京城。但他不甘心就此失去轮、电二局,冥思苦想着对策,忽然他眼前一亮,想起了历史上的“夺情”。

所谓

“夺情”,就是本应回籍“丁忧”守制的官员,因工作岗位重要而无法离开,由皇帝亲自出面挽留,留职戴孝为国效劳,谓之“夺情”。被“夺情”的官员遇此情况都要婉言推辞,不管真心还是假意,不能一开始就满口应允,要向皇帝反复哀求收回成命,以表明自己是一个孝子。一直到“戏”演够了,后“圣命难违”,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下来。明朝的万历皇帝和本朝的康熙、乾隆爷都有过“夺情”先例。因为“夺情”是夺人所孝,只有皇帝才有这个特权,况且谁都不愿意背“不孝”的恶名,所以历史上从来就没有“丁忧”的官员自请“夺情”的。这可怎么办?盛宣怀想来想去,忽然想起了张之洞,当晚就给他发去了一份电报,言明自己即将回籍“丁忧”守制,所兼任的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和汉阳铁厂督办依例也将被朝廷免去,而这正是当年接办汉阳铁厂的先决条件。根据当初章程条款的规定,一旦没有了这个先决条件的保证,双方的合作即告终止,由湖广总督衙门收回铁厂,发还商款。盛宣怀的要挟有点明目张胆,但他相信通古博今的张之洞应该能明白他的真实意思。发完电报,盛宣怀又与沪上受他节制的几位总办通了电话,交代安排了公务,然后便携了妻妾儿女回常州奔丧去了。

 

盛家在常州城里有两处老宅:一处是老父盛康致仕后,在青果巷老宅原址上扩建的九进祖宅,当年盛宣怀就出生成长在这里,整个盛氏家族也都住在这里。后来盛康陆续娶了四房姨太太,兄弟子侄多了住不下,盛宣怀也发迹了,他就在周线巷另买了地大兴土木,又建起了一栋前后十一进的大宅院,往后他这一支系每年回常州团聚,就住在周线巷。这两处大宅院相距不过百米,重檐叠嶂,蔚为壮观。这次丧事的终七道场就在青果巷老宅里举行,

“满七”后再移柩苏州留园的家祠,停厝三年。

盛宣怀回到家穿上毛边麻衣,孝帽孝带扎束停当,先去拜见了父亲的遗容,接着又探望了四位姨娘,好言抚慰了一番,征求了她们对丧事的意见,然后就做主操办起来。盛宣怀是家里的长子,他本来还有同父异母的三位弟弟,但是二弟寯怀和四弟善怀都早夭,三弟星怀甲午战争中帮办淮军营务在前线阵亡,所以四房的孝子中只剩下了他一个人。

盛家是常州城里的官宦世家、名门望族,盛宣怀又是名满天下的洋务大员,所以盛家丧事的排场很大。《讣告》在《申报》刊出后,各地的唁电如雪片般飞来,江浙一带的亲朋故旧、同僚部下、商贾同仁,乃至上海租界里的买办大班、洋人领事都纷纷赶来吊唁,真是宾客盈门,香客不绝于途。丧礼中的很多事情,依据习俗都必须孝子亲力亲为,盛宣怀也是年近六旬的人了,一边迎来送往,一边心里还在惦记着

“夺情”,眼巴巴地望着,所以他这个孝子当得很累。

这一年芦汉铁路的建设进入了关键时候,南北两端同时开始大规模地铺轨;黄河大铁桥已经开始动工兴建;从萍乡到株洲的运煤铁路已经修到了湖南醴陵,年底醴陵火车站也即将竣工;而不久前经奏请朝廷批准,遴选华员出洋考察泰西各国钢铁厂的计划也已付诸实施,由三品京堂衔的汉阳铁厂总翻译李维格带队,日前已从上海登轮放洋。千头万绪,种种的局面铺排,整个的洋务事业都有条不紊地按计划进行,这些都离不开盛宣怀的操持、策划和安排。不难想象,如果没有了盛宣怀,这些事情会搞成什么样子?盛宣怀在心里很自信:至少在目前朝廷还找不到能代替他的人,他还是洋务的

“头牌”“金不换”,所以在他看来,皇帝出面“夺情”挽留应该不成问题,更何况他还借重了张之洞的资望呢!他甚至连假意推辞的话都想好了。

但事与愿违,

“头七”刚过,以军机处名义发来的“奉上谕”到了,一道简短的电文仿佛当头一记闷棍,把盛宣怀敲蒙了。皇帝并没有“夺情”挽留,而是“允准盛宣怀回籍‘丁忧’守制三年,保留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大臣和汉阳铁厂督办的职务,其他所有本兼各职一概免去。……拟派张翼督办轮、电二局。”

盛宣怀无比愤怒!他甚至有点情绪失控,当着家人和宾客的面将电报撕了!张翼何许人也?他是庚子年间出卖开平煤矿给英国的罪魁祸首。皇帝不

“夺情”也就罢了,怎么可以“钦派”这样的人来督办轮、电二局呢?出于对轮、电二局前途的忧虑,盛宣怀当即发电报给时在开封的袁世凯求援:“公督办商务,此为中国已成之局面,公既意在维持,愿勿令其再蹈开平覆辙。伏乞主持公论。”盛宣怀将全部希望寄于袁世凯一身,在他看来,即便自己不得不交出轮、电二局,那也得交个可靠的人手上吧?盛宣怀愤怒过后便是沮丧。想到这些年来为了国家不计个人怨谤,自己竟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不禁内心好一阵悲凉。此刻“夺情”不成,他甚至还有点迁怪张之洞,认为是张之洞怕他在汉阳铁厂问题上翻案,所以只奏请朝廷让他保留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汉厂督办。其实盛宣怀愤怒也好沮丧也罢他怨不了别人,事情注定了就是这么个结局。因为他的“丁忧”正是袁世凯求之不得的机会,袁世凯和领军机大臣荣禄早就密谋布置好了圈套,要趁机赶走盛宣怀,夺回北洋的“钱袋子”。这种情况下还指望皇帝“夺情”挽留,那岂不是痴人说梦?只可惜盛宣怀还蒙在鼓里,还直把袁世凯引为知己。可叹!

碰巧朝廷来谕旨那天,日本驻沪总领事小田切也来常州吊唁。陪同他来的还有刚刚辞去清政府实业顾问、正式出任八幡制铁所常驻大冶铁矿监督的西泽公雄。西泽此前做过一任日本驻汉口总领事,他这次来大冶任职,是根据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日本原外相伊藤博文访华时,通过张之洞的牵线,由日本八幡制铁所与盛宣怀正式签订的《煤铁互售合同》中的有关条款的规定。宾主坐在客厅里喝茶说话,看得出来盛宣怀今天心情很不好,情绪有些低落。小田切以为他还沉浸在父葬的悲痛里,便劝他节哀顺变。但是西泽公雄却一语道破了盛宣怀的心事。

“杏翁恐怕不仅仅是因为丧亲之痛吧?”西泽浅浅地笑了笑,“我刚从北京来。据我所知,杏翁的不情之请遭到了朝廷的拒绝,轮、电二局也保不住了。”

“的确如此,”盛宣怀不由得在心里暗暗佩服日本人的精明,他老实承认说,“朝廷今天刚刚来了谕旨。本来我希望办完丧事就能尽快投入工作,但是朝廷不同意,他们给了我三年假期,在家守孝。”

“我知道这是‘丁忧’,大清的制度。”西泽说,他来大清已经二十多年了,是典型的“中国通”,“不过万幸的是,杏翁铁路督办和汉阳铁厂督办的职务保留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合作。”

盛宣怀苦笑道:

“如果我连这也免了,那你们该麻烦了。”

西泽公雄接道:

“是的,那样我们将不得不同新的伙伴打交道。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希望更换合作伙伴,因为那样又得重新去相互了解。”

小田切自负地说:

“但是我们确信不会发生那样的情况。”

“你们凭什么确信?”盛宣怀问道。

小田切笑道:

“别忘了我们还有外交途径。只需通过我国的驻京公使与贵国政府交涉,稍施压力,贵国政府就能满足我们的请求。”

“当然这只是假设,幸好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西泽公雄接着说,“但我们却从轮、电二局的结局看到了汉阳铁厂未来的危机。”

“这话怎么讲?”盛宣怀问。

西泽公雄解释道:

“轮、电二局跟汉阳铁厂一样,也是官督商办企业,但大清的官场向来无信,况且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谁能保证汉阳铁厂将来不会落得同样的下场?真到那时候谁来保证我们的利益?”

盛宣怀的心里咯噔了一下,说实话,此前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他沉思了一下,问:

“依二位的意思,那该怎么办?”

“首先以立法来保护公司的利益,这是西方的通行做法。我在北京任实业顾问时就曾多次向当局提议尽快出台《公司法》,但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西泽公雄说。

“其次要使汉阳铁厂尽快摆脱‘官督商办’的‘官督’二字。”小田切接着说,他们好像事先商量好了,一唱一和,“成为纯粹的商办注册公司,撇清跟官府的所有关系,这样才能根本消除官府的觊觎之心。”

盛宣怀道:

“可汉阳铁厂的股本里还有四百六十万两的官本。”

小田切回道:

“那就偿还官本!”

“说得容易。可是……钱从哪里来?”盛宣怀有些犹疑。

小田切答道:

“商办后招商扩股,或者借外债。日本的银行愿意继续贷款给阁下。”

“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更好的建议。”西泽公雄故意卖关子。

盛宣怀有些不耐烦:

“请说。”

西泽公雄继续道:

“脱离官督商办后,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归并组合,组建成一个新的纯商办的汉冶萍公司!”

“……请说!”闻言,盛宣怀的眼睛一亮。

西泽公雄信心满满地说:

“它将是中国家中外合资的大型股份制公司。”

“中外合资?”盛宣怀有些讶然。

“对!由中日合股商办。”小田切说,“日本财团可以为未来的公司提供充足的资金,日方现有的对华借款则以债权的方式入股。”

盛宣怀警觉起来,冷冷地说:

“二位好像对合办很感兴趣?”

小田切答道:

“很简单,我们要确保在未来若干年内,大冶铁矿石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我们的八幡制铁所。”

“二位的建议倒是不错。关于组建汉冶萍公司的问题,其实并非阁下的首次提出,有人早就想到并向我建议了,但是目前的时机不成熟。如西泽先生所言,首先是没有立法的保证;其次汉阳铁厂的官方监督是湖广总督衙门,改变体制、脱离官督商办,这些都必须呈报张之洞大人同意并奏请朝廷允准。至于将来是否可能中日合办,那更是后面考虑的事情了,现在说这话为时尚早。”盛宣怀巧妙地玩了一下太极推手。

日本人表示理解,起身告辞。临走的时候他们又提了一个新的问题:根据《煤铁互售合同》,日方自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开始,就派出矿轮

“大冶丸”和“饱浦丸”运送焦炭来中国,并回程载运铁矿石。但大清海关只允许日轮在上海港装卸货物,日方矿轮想直航大冶,遭到了海关的拒绝。他们的理由是:长江内河港口并非对外通商码头,日轮直航大冶有损国家主权。

“这个问题,你们应该去向北京的外务部提出。”盛宣怀委婉地说,“也就是从前的总理衙门,外务部尚书仍是庆亲王奕劻。”

西泽公雄解释道:

“这个我知道,我已经向外务部交涉了。但是一牵涉到国家主权,他们就都不肯作声了,人人谨小慎微,生怕因‘丧权辱国’遭到御史言官的弹劾。庆亲王的意思,还是希望杏翁先拿个意见出来。”

“这有什么好怕的?”盛宣怀的火气又上来了,“他们怎么不想想,日轮直放大冶对双方都有好处!日本的进口焦炭可以直接卸到汉阳铁厂的晴川阁码头,日轮也可以直接从大冶装运矿石出口,双方都减少了途中的转运装卸过程,降低了成本,何乐而不为?”

小田切回道:

“我们也是反复跟外务部讲这个道理,但是他们听不进去。”

盛宣怀气恼地说:

“有这么一批做官在上的人,他不管你办事的人有多大难处,他们要做的只是掂量风险,保乌纱帽。──二位请放心,这件事包在我身上了!”

“谢谢!”日本人鞠了一躬,走了。

盛宣怀当即拟了一封电报,直接发给庆亲王奕劻,反复说明日轮直航大冶对双方的好处,表明自己

“不囿于名而重于实”的观点。不久外务部咨文海关,日本矿轮自此即获允准可以直航大冶了。

这天,盛宣怀的小老乡、中国电报总局会办陶湘从上海赶来常州吊丧。陶湘也是常州人,字兰泉,号涉园,幼时即怀实业救国的理想,后在盛宣怀的举荐下,以县学生保送鸿胪寺序班,现在已官至候补道员。盛宣怀很看重陶湘的精明能干,当年重掌轮、电二局后即擢拔重用了他。这一年陶湘刚刚三十出头,比盛宣怀整整小了二十七岁,是名副其实的

“忘年交”。

“兰泉,”盛宣怀和陶湘在客厅里坐了下来,叫着他的字,“你来得正好,我也有事正准备找你商量。”

“恩公请吩咐。”陶湘毕恭毕敬地说。因为盛宣怀对他有知遇之恩,所以他一直引盛宣怀为师长,执弟子礼。

“你不在上海干了,我想咨调你去京师任职。”

“去京师?”陶湘有点意外,“是不是轮、电二局要收归官办了,新东家要来了,恩公提前给我们做个安排?”

“也不全是,是对你另有重用。”

“恩公,只怕是……”陶湘沉吟着。

“怎么,你心里不是一直想去京师吗?”盛宣怀有些诧异。

原来陶湘是一个大藏书家。他不专重宋元古本,而以明本及清初的精刊本为搜求目标,比如毛氏汲古阁本及内府

“殿版”(清初武英殿版),其中尤嗜好开花纸本。所谓开花纸,是明代原产于浙江开化县的开化纸,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叫成了“开花纸”。也有人说是这纸上偶有淡红色的晕点,所以又叫“桃花纸”。这开花纸薄而坚,色莹白,细腻腴润,精洁美好,无与伦比。开花纸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雅名,被称为“榜纸”──意即科考后写榜的用纸。清初的“殿版”书多用开花纸印,只可惜这种造纸技术在清初以后失传了。陶湘凡开花纸本必收,不问何类,故藏书界一时有“陶开花”的雅号。陶湘藏书主要在三十多岁之前,此时的他年纪轻轻便已有藏书三十万卷;到了三十多岁以后他又开始散书,主要精力则致力于实业界和金融界,民国后出任过汉冶萍公司董事、天津中国银行经理以及受聘担任过故宫博物院的专门委员。陶湘在实业界有何成就不为后人所知,但他却在史上留下了大藏书家的赫赫名声。

“是的,能在京师任职,公私兼顾,这是晚生一直以来就有的想法。”在恩公面前,陶湘老老实实地承认。原来清末辛亥以前,这开花纸本的内府“殿版”流落到江南和民间的并不多,主要还是集中在京城的皇族权贵、高官大吏以及文人雅士手里,所以藏书界有句话说:江南无开花,说明收藏开花纸“殿版”的主要地点还是在北京,“晚生担心的是才疏学浅,恐不能胜任新职,辜负了恩公所托。”

“没问题!那原本就是个可闲可忙的差事,以你的精明能干一定能胜任!”盛宣怀大包大揽,旋即压低了声音,“你的对外公开身份是芦汉铁路北段养路处机器厂总办。”

“对外……公开身份?”陶湘糊涂了。

盛宣怀点头笑道:

“当然不仅仅如此,你还另外负有重任。要是单纯这点小差事派你陶兰泉去,那岂不是大材小用?”

“恩公请明示。”

“未来三年守制,我将待在这苏常之地不能动弹,犹如鸟兽之困于笼中,井蛙之与世隔绝。天下大事,充耳不闻;朝中政局、官场百态,概莫晓焉!想想三年后重返官场,那时已恍若隔世,可悲啊!你愿意我做这样的人吗?”

“当然不愿意。况且恩公也不是甘于受困之人。”陶湘老实回答说。



原文赏析:

暂无原文赏析,正在全力查找中!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夫中国数百年前即知冶炼钢铁,然墨守成规,数百年之中一无进步。世界所需用品,更无从应付。至今时方知仿照新法,炼铁炼钢,此汉厂历史,即中国钢铁历史。

 

烟囱凸起,插入云霄;屋脊纵横,盖于平野;化铁炉之雄杰、碾轨机之森严,气声隆隆,锤声叮叮,触于眼帘、轰于耳鼓者,是为中华二十世纪雄厂也。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5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4分

  • 文字风格:9分

  • 语言运用:9分

  • 文笔流畅:4分

  • 思想传递:7分

  • 知识深度:4分

  • 知识广度:6分

  • 实用性:3分

  • 章节划分:8分

  • 结构布局:8分

  • 新颖与独特:6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8分

  • 现实相关:4分

  • 沉浸感:8分

  • 事实准确性:9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6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 网站更新速度:4分

  • 使用便利性:6分

  • 书籍清晰度:4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3分

  • 是否包含广告:3分

  • 加载速度:5分

  • 安全性:3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7分

  • 下载便捷性:9分


下载点评

  • 速度快(266+)
  • 下载速度快(591+)
  • 强烈推荐(400+)
  • 收费(501+)
  • 书籍多(271+)
  • 图书多(178+)
  • 购买多(65+)
  • 下载快(115+)
  • 无水印(528+)
  • 经典(513+)
  • 差评(598+)
  • 小说多(504+)
  • 速度慢(244+)

下载评价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习***蓉:

    品相完美

  • 网友 索***宸:

    书的质量很好。资源多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濮***彤:

    好棒啊!图书很全

  • 网友 寇***音: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孙***夏:

    中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 网友 孙***美: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