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永恒/大夏书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教育与永恒/大夏书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电子书下载地址
寄语:
新华书店正版,关注店铺成为会员可享店铺专属优惠,团购客户请咨询在线客服!
内容简介:
本书以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探寻教育、人、永恒之间的关系。从人生中的教育、时代中的教育、空间中的教育、社会中的教育到家庭中的教育、技术中的教育、终身教育,涉及面广,泛着思维的理性和哲学的碎思。
书籍目录:
目 录致未知的读者 / 7序 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周国平) / 9自序 生命永恒,教育永恒 / 1301 追问教育 / 102 人生中的教育 / 1903 时代中的教育 / 3104 时间中的教育 / 4105 空间中的教育 / 5306 自然中的教育 / 6907 社会中的教育 / 8708 学校中的教育 / 9709 家庭中的教育 / 10710 职业中的教育 / 11511 艺术中的教育 / 12712 影像中的教育 / 14713 戏剧中的教育 / 17314 技术中的教育 / 18515 教育中的教师 / 19916 教育中的学生 / 21317 教育中的理论与实践 / 22318 终身教育 / 237后记 不是格言,是迷惘 / 253至未知的日子 / 263
作者介绍:
李政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5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追问教育1“假如离开了人,存在必喑哑;它将继续存在那里,却与真理格格不入。” 海德格尔如是说。我们同样可以如此说:假如离开了教育,人之存在必喑哑;生活将会继续,却与人本身无关。2我的教育,就是我的人生……这是我对教育与人生关系的第一声喟叹。我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就经历了什么样的人生。3某一个人的生命或许可以复制,但人生不可复制,更不可重来。因为他所受的教育历程不可重来。与其说,这个人就是这个人,这个人不是那个人,不如说,这个人的教育就是这个人的教育,这个人的教育不是那个人的教育。所以,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独一无二”,都是天地自然中的“专享”。4什么时候读懂了人生,就读懂了教育。什么时候读透了教育,也同时读透了人生。此时此刻的人生境界,叫作“通透”。蓦然间,在教育的灯火阑珊处,看到了人生的踪迹……5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限度的人生,我指的不是寿元。教育是一种对人生限度的克服方式和拓展方式。教育在个体身上优选的成功,莫过于优选限度地克服了“这个人”的人生限度,拓展了他(她)的人生世界。6教育也有限度。教育的限度,造就了人生的限度。我所接受过的教育,为我拓展了人生的边界,同时也划定了我生命的边界,它既保护了我,又了我。7与动物、植物相比,人是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存在,这似乎是人的缺陷,所以人类通过教育等不同方式创造各种技术,试图去弥补这些缺陷,让人从不确定走向确定。这样的教育,恰恰了人性,减弱了人生的丰富性。好的教育,需要与人的缺陷并存,让人尽早认识并且保留人的不确定性,让它与确定性共存于人生之中。8处在特定时空中的“我”,每一次悸动,每一下微颤,每一种欢欣,每一点愉悦和痛苦,都在提醒我,这是“我”的生命,“他”在这里,“他”与我同在……这是诗人式的轻叹,是哲人式的呓语,我也在轻叹和呓语……它在提醒我,我还有生长的可能,我还有帮助他人生长的可能……或许,它可以称为教育者式的呓语。9“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来”,这是诗人张枣的想象与喟叹……我的想象是另一幅画面:“只要想起一生中幸福的事,梅花便开满了枝头”……相比他而言,这个境界俗了很多,但却是我真实的生命体验。犹记家乡的梅岭,那些漫山遍野的梅花……1 0教育最终实现的不是与生命的牵手,而是对生命的告别,——对已往旧生命的告别,走向新的生命。教育教给人的,是学会如何每天都与过去的生命告别,这个过程延续终生。1 1教育的路是生命的路,这条路随着生命成长而逐渐延伸。经常发生的戛然而止,不是因为生命成长停止了,而是在这条路上,已经看不到生命的本来面目了,它依然在走,但已经不是按照生命应有的方式在走,这条路越走越弯曲,直到最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踪迹了。路还在那里,成了荒芜之路。1 2活泼泼的生命,需要活泼泼的教育。看啊,多少活泼泼的生命被僵死的教育“教到窒息”,“育到无声”。1 3教育中的不安和动荡,究其原因,是生命成长的不安和动荡。把不安的人生变成安宁的人生,把动荡的人生变成安定的人生,这是教育的目的之一。1 4在50年自我教育的岁月里,我学会了把别人批评自己的话放大,成倍放大,以期引起自己的重视和切实的改进,同时把赞扬我的话打折处理,尽可能打折,以避免被种种赞扬淹没,整日漂浮在虚名的泡沫之中。我难以做到让所有对自己生命状态的赞扬变得无声无息,仿佛不存在一样,至少我要努力把它们变成一股微风,微微吹过,变成一点火花,一闪而过,在瞬间的闪亮中给自己一点自信,但坚持不让这种自信变成自大,不把别人的赞许变为获得自信的源泉。只有永不停歇地学习,永不间断地成长,才是我拥有自信的源泉。1 5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我大抵是悲观的。面对确定不疑的人生命运,教育所能做的,大多只是推动既定命运的实现。一个人有它不可抗拒的命运,有它自身有限的教育历程,教育和命运如此纠结在一起,共同诠释着一个话题:生命的限度和教育的限度。命运是对人生限度的一种昭示。教育是对人生限度的有限突破。1 6“知识改变命运”不是一个全称判断和实然判断,顶多是一个应然判断或可然判断。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知识改变某一些人的命运,不能改变另一些人的命运。知识帮助一部分人改变另一部分人的命运。教育和人的命运的关系,也大抵如此。无论改变与否,都是个体命运的一部分。1 7我的“精神扎根”在两个方向上展开:朝向教育的精神扎根,朝向教育学的精神扎根。让两种根联结起来,产生相互培育、相互催生的力量。1 8感受成长中生命的体温、伤痛、脉动,始终是教育者的任务,也是教育者敏感的源泉。谁没有这样的敏感,谁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和做好教育。1 9有的人,是在受过教育之后才懂得教育;有的人,是在教育过别人之后才理解教育。然而,是否真正懂教育,以及何时才能理解教育,绝非如此简单。当我感觉到自己开始触摸到教育的门槛时,已近不惑之年了。不是没有困惑,而是从40岁开始,终于开始对教育产生深深的困惑了,过去自以为很明白的东西,突然变得不明白了,过去感觉很明晰、坚定的道理,突然模糊起来、摇荡起来。真正发自内心的困惑,是了解之后的困惑。对于这种困惑,更好的表达是“迷惘”。2 0我已经步入这样的人生阶段:目睹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消逝,遁入永不复返的黑暗……身边的人流依然,热闹依旧,但却是一个越来越陌生的世界。在原先熟悉的世界里,荒凉、孤独的寒流一波波涌来,其中掺杂了被遗忘的恐惧。一次次目睹“死亡”,除了带给我悲戚和悲凉之外,也带给我教育,既是生命教育,也是死亡教育。有时,死亡是优选的教育,如果它能重新凝聚人心,重新审视生存者的世界,重新认识自我与他人,重新获得新的生之激情、生之力量,直到向死而生……2 1目睹他人的死亡,会让我们彻悟人生的实质与取向。向死而生,这里的“生”,更多的是“生发”,生发了新的思考、源泉和动力。2 2很多时候,高精度的感受人生,与高精度的感受教育,是一致的。2 3由于人间烟火的缭绕,教育难免有些烟火气,那又如何?有烟火气的教育,才是常态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日常底色。烟火也可以纯粹,可以温暖,也可以更加明亮、更加清晰。教育被这样的烟火照亮,让我感受到了“真实”。2 4“爱与教育”存在这样的关联:当一切课程、教学的方法、技术和手段都备齐了、用尽了,余下的时光,就交给爱吧。有信,有望,有爱,才有真正的人生,也才有真正的教育。2 5德语诗人策兰言诗:“诗诞生的时刻乃在晦暗不明之中”。这恰好构成了对于“教育与人生”关系的注解:教育诞生的时刻,乃在人生的晦暗不明之中。这一注解朝向的是“好的教育”。“坏的教育”恰恰相反,它引发了人生的晦暗不明。2 6教育是对人生的摆渡,人人都是摆渡者。当我们出发的时候会发现:有无数个口岸、无数条船,还有无数条路线……我该去向何方?2 7既要过美好的人生,又要为创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贡献。美好的人生,需要朝向自我的教育;美好的世界,需要面向他人的教育。2 8我的人生最重要的收获,是能够从他人的人生中汲取营养,起先是伟人、名人,是精神上光明俊伟的人,后来是常人、平凡人、普通人,再后来是对手、敌人……最后,是一切人的人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变成我的学习对象,都以不同方式化为我的人生。2 9这是人生中的教育教会我的人生原则和习惯:不轻易对别人的立场、观点作出否定判断,不随意轻视、蔑视、针砭和排斥某一个人,并因此显出我的人生的“与众不同”、“高人一等”。除了自己的学生之外,不以教育者的姿态对别人施以“谆谆告诫”。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常常在不经意间违反这一原则。但我总是能对自己的违反,保持清醒自知和自我反思的态度。 3 0少办贵族学校,多办高贵的教育。高贵的教育,给予高贵的人生。这是被“灵魂”界定的高贵,而不是被“财富”和“权力”界定的高贵。走向这样的高贵,是古典时代的教育留给人类的珍稀遗产。我们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听到“高贵”的声音在这个时代的教育中回响。3 1当一个人趋近死亡,他可能会追忆些什么,如果此时此刻他过去所受过的教育也成为追忆的一部分,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在“人”与“永恒”之间,挺立着“教育”。它以挖和实现入之生命成长的无限可能性的方式,实现了人与永恒的相互牵手,并肩而立…
本书的感发,缘起于《人与永恒》。
周国平的灵思火花点燃了我对教育和永恒的思索。
30年后,我依然记得1989年的某个冬夜,那具从未丰腴过的肉身,蜷缩在赣南师院那间凄冷的教室里手抄此书时的场景:
窗外是茫茫黑夜,沉寂如铁,我的内心交织着澎湃与安宁,这是一种奇妙的矛盾的交融……
没有什么比席勒的这番话,更能准确表达我当时的感受了:
“只要人的内心点燃起烛光,身外就不再黑夜茫茫。只要人的内心平静,世界上的风暴就不再喧响。”
从那一刻起,我领悟了什么是动人心魄的语言方式:
“它有疼痛,但不锋利;有伤感,但不浓烈;有顿悟,但不说教。”
在一瞬间中,我领会了哲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李政涛教授向周国平先生的致敬之作,凝聚了他对教育的情感、对教育的追问。?不同于长篇大论,本书以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探寻教育、人、永恒之间的关系,短小精悍,易于阅读。?本书内容涉及广泛,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到终身教育,而作者对每一种教育形式的论述均直击重点,引人深思。每一点都值得读者深入探究。
前言
序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30年前,我把随手记下的点滴人生感悟汇集起来,整理成一本小书出版,书名叫《人与永恒》。出版不久,赣南师院的一个大学生读到这本书,无比喜欢,一字一字抄录了全书。他描述当时的感觉说:“在一瞬间,我领会了哲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30年后,这个大学生已经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学家,但仍然不忘当年充满喜悦的激动,也用点滴感悟的形式写下他对教育的思考,于是有了这本《教育与永恒》。书有自己的道路。一个作家写了一本书,他不可能知道他的书会以何种方式与不同的人相遇,灵魂的共鸣会以怎样出其不意的方式发生。人与人之间这种精神交感和影响的奇妙现象,每每令我感动和喟叹。由《人与永恒》触发,李政涛教授写了《教育与永恒》,按照我的理解,此书要追问的问题便是: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人,生存于宇宙之中,宇宙是永恒的存在,人的生命却很短暂,在人与永恒之间,似乎隔着无限的距离。但是,人不甘于短暂,要寻求永恒,人类的一切精神生活皆是为了铺设一条超越之路,使人能够达于永恒。哲学和科学,用理性的思考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真。诗和艺术,用情感的体验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美。宗教和道德,用意志的自律铺路,以求达到的永恒是善。人类精神的这三种形式,在教育中融汇,教育的目标正是要使理性、情感、意志这三种精神能力得到良好的生长,培养人性意义上优秀的人。好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拥有自由的头脑,丰富的心灵,善良、高贵的灵魂,这样的人就会成为肩负着人类使命的践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类朝向真善美行进的努力和希望。当然,这只是我的回答,而且相当笼统。在本书中,作为教育学的研究者和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作者给出了具体的回答,贯穿在各个章节中。对于作者来说,“教育与永恒”这个题目有双重涵义。其一,教育是他为自己选定的永恒的志业。其二,教育本身是对人类永恒的精神价值的追寻。教育者心中有永恒之目标,在教育的路途上尽管仍然会有迷惘,但内心是明亮的,前程是光明的。本书的风格,是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我欣赏这样的风格,随处有真知灼见闪烁,下面仅举几例。关于教育的作用。教育是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十字路口,通往不同的方向,铸造不同的人生;但是,教育也有限度,是对人生限度的有限突破,它在个体身上优选的成功,就是优选限度地克服了这个人的人生限度。关于教育与时代的关系。教育在时代面前要保持独立性,不向风云变幻的时代妥协,而应该让时代向守护永恒价值的正确的教育妥协;优秀的个体要在自己身上克服时代,在没入时代的深水畅游之时,经常伸出头来仰望天空。关于教育时间。现在学校制定的时间表贯穿着权力逻辑,是对人的肉体的操控,导致肉体丧失了精神和理性;教育时间设计中极大的弊端是“满”和“精细”,导致了机械化和碎片化的人生。关于学校。正向问:学校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是给学生以欢乐和希望,还是带来恐惧和厌倦的地方,是给学生以生长和发展,还是带来束缚和压制的地方?反向问:学校不是什么?不是生产物质财富的企业,不是推行行政逻辑的机关,不是让教师无条件服从长官命令的兵营,不是全方位管控师生的监狱,等等。正向和反向的诘问,皆促人反省创立学校的初心,学校遭遇的诸多困境,根源往往在于不把学校当学校。读者可以看到,上述种种思考,都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在人与永恒之间,教育何为?如果说,作者把本书当作对我的致敬之作,那么我的这篇序言便是对作者的回敬之言。这个回敬,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致敬,我以此向中国教育界一位有良知和独立思考的学者表达敬意。周国平2019年5月1日自序生命永恒,教育永恒1本书的感发,缘起于《人与永恒》。周国平的灵思火花点燃了我对教育和永恒的思索。30年后,我依然记得1989年的某个冬夜,那具从未丰腴过的肉身,蜷缩在赣南师院那间凄冷的教室里手抄此书时的场景:窗外是茫茫黑夜,沉寂如铁,我的内心交织着澎湃与安宁,这是一种奇妙的矛盾的交融……没有什么比席勒的这番话,更能准确表达我当时的感受了:“只要人的内心点燃起烛光,身外就不再黑夜茫茫。只要人的内心平静,世界上的风暴就不再喧响。”从那一刻起,我领悟了什么是动人心魄的语言方式:“它有疼痛,但不锋利;有伤感,但不浓烈;有顿悟,但不说教。” 在一瞬间中,我领会了哲学的力量,思想的力量。2此书来自我对“教育”和“永恒”的生命体验。从过去之“我”到现在之“我”,对永恒的凝视与求索,从未改变。这可能是“青春”的标志之一:拥有对永恒的渴盼、痴迷和沉思。果真如此,我是幸运的,幸福的……我或许会永葆青春。3本书是一本致敬之作。致敬周国平先生,致敬仍然与我生命同在的青春岁月;致敬我那已至垂暮之年的父母,他们赋予了我生命,给予了我奠基性的教育,也催生了我对生命与教育的连绵不断的感悟;致敬我的恩师叶澜先生,她引领我进入教育学的世界,让我从此拥有了属于教育学的人生,更重要的是,让我对“教育学的永恒”产生了永恒的希望与盼望;致敬我的妻子文娟女士,她的陪伴与爱护,已成为我内在生命的一部分;致敬所有带给我人生启迪、教育启迪、永恒启迪的人,他们是我的家人、亲人、师长、学生与朋友……降落在此世之我,与他们的相逢、相遇、相知,让我的人生增添了美好的意蕴……4以“教育之眼”看永恒,以“永恒之眼”看教育。5当我写下这个书名的时候,即刻置身于这样的漩涡里:永恒的可能与不可能……我立即处在一种纠结中:对永恒的渴望和对永恒的绝望……6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永恒。教育属于永恒世界的一部分。因为与永恒有关,教育的价值已无须多言。为什么教育可以永恒?因为人生永恒。有人生的地方,就有教育。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永恒。7教育属于永恒世界的一部分。因为与永恒有关,教育的价值已无须赘述。只要与“教育”同呼吸、共命运,“永恒”就有了依托。8教育是人类永恒的影子。9当“教育”站出来,和“生命”站在一起,生命的意义得以显现了,得以绽出了……当“生命”走出来,和“教育”并肩,教育就有了前行的目标与勇气,它知道,教育必须对“生命”承担责任,必须为这个生命走向美好的人生做些什么,必须对美好的人生有所作为。1 0世界上有无数幸福或痛苦、长久或短暂、忠诚或背叛的婚姻,只有教育和生命的联姻,是天长地久、白头偕老、绵绵无期的。虽然这种联姻中同样饱含着各种背叛、痛苦和折磨。1 1我为什么要书写这样的文字?与那些鸿篇巨制,皇皇巨著相比,它们至多是些一鳞半爪的呓语、喟叹和低吟,纯属于我的教育灵魂的私人记录……它们没有大时代大思想的力度,与黄钟大吕般的时代之声不相吻合,只是一些不合时宜的琐屑话语,甚至只是一些不着边际、没有实际功用的连篇废话,但它们浸润了我的情感,并因此有了体温,还融入了些许思维和理性,它们汇总为自我生命的留言本与记录本,其中有我的力量和无力,也有我的自信和自卑……1 2人在,教育在。人的生命与教育同在。我不敢,也不能说:“我在,教育在”,但可以小心翼翼,谨小慎微地加上一句:“教育在,我在”。然后,长吁一口气,放下笔,默默地备课去了……1 3今日我的灵魂,是教育的灵魂。此话有三重含义:我的灵魂是教育的产物,我的灵魂属于教育,教育就是我的灵魂。哦,还有另外一层隐秘的内涵:经过多年的流亡漂泊之后,我的灵魂“叛逃”到了教育的世界,并且在那里安顿下来。这种安顿是一生的安顿。我的一生,从此成了皈依教育的一生。1 4教育的路是生命的路,这条路随着生命成长而逐渐延伸。经常发生的戛然而止,不是因为生命成长停止了,而是在这条路上已经看不到生命的本来面目了,它持续在走,但已经不是按照生命原本的方式在走。这条路越走越弯曲,直到最后,我们看不到生命的踪迹了。路还在那里,成了荒凉之路。1 5网络时代的狂欢,不只是视频、图像的狂欢,更是文字的狂欢,谁都可以进入其中尽情书写,留下自己的文字印记,随之带给我的优选的恐惧是:我一次次目睹,那些或欢呼雀跃,或嘶吼狂吠,或安宁沉静的文字,一律变成了沙滩上的文字,很快会被后来的潮水席卷抹去……然后,一切重新再来。写作,使人永恒?什么样的写作与文字能够永恒?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此刻,自己正站在沙滩之上……1 6微信时代的新文体?没有这样的奢望。还是回到原点,汲取传统的力量。复调式写作?确实,是我一直想尝试的。的确,很难。教育式写作?罗兰·巴特区分了政治式写作、小说的写作和诗的写作,不出所料,“教育”不在他的眼里。教育在我的眼里。1 7“求不得苦”,是释迦牟尼感悟到的“人生八苦”之一。“求不得永恒之苦”,是全体人类共同的宿命。1 8覆盖,是我们时代的特质。所有制作或创造出来的东西,无论技术、器物,无论思想、观点和方法,无论名人、明星,都随时可能被一波波的后来者覆盖,一层层地被后继者覆盖,被涂抹,直至湮灭消亡。永恒在哪里?这是悲壮或悲剧性的叩问。不管答案如何,有一点足以确信:对永恒的追问,是永恒的。
书籍介绍
《教育与永恒》以诗性的感悟,直觉的捕捉,自问自答式的内心独白和质疑,探寻教育、人、永恒之间的关系。从人生中的教育、时代中的教育、空间中的教育、社会中的教育到家庭中的教育、技术中的教育、终身教育,涉及面广,泛着思维的理性和哲学的碎思。
网站评分
书籍多样性:7分
书籍信息完全性:8分
网站更新速度:8分
使用便利性:5分
书籍清晰度:9分
书籍格式兼容性:5分
是否包含广告:8分
加载速度:5分
安全性:5分
稳定性:8分
搜索功能:5分
下载便捷性:5分
下载点评
- 值得购买(72+)
- 收费(534+)
- 速度快(105+)
- 好评(595+)
- 微信读书(611+)
- 图书多(160+)
- 购买多(662+)
下载评价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融***华:
下载速度还可以
- 网友 訾***雰:
下载速度很快,我选择的是epub格式
- 网友 沈***松:
挺好的,不错
- 网友 饶***丽:
下载方式特简单,一直点就好了。
- 网友 寇***音:
好,真的挺使用的!
- 网友 龚***湄:
差评,居然要收费!!!
- 网友 相***儿:
你要的这里都能找到哦!!!
- 网友 曾***文: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寿***芳:
可以在线转化哦
喜欢"教育与永恒/大夏书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人也看了
文化绝望的政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煤基炭材料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华图·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中级)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现代事业单位财政税收与经济管理研究 中国商业出版社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会计——2004年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80分复习指南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专家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生活就像练习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四年级英语上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生物工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袁行霈<<中G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修订版)( 货号:751144216)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娜是光照亮的地方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床头灯英语 3000词读物(英汉对照):野性的呼唤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大家都有病【售后无忧】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聊斋志异-中国古典名著连环画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第二继承人(中):潘多拉之心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孤独星球LonelyPlanet旅行指南系列:丝绸之路【正版】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税法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极境求生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全品小学阅读1一年级A版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主题阅读理解核心素养练习册2020秋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 电力变压器及其保护知识问答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书籍真实打分
故事情节:3分
人物塑造:5分
主题深度:8分
文字风格:6分
语言运用:5分
文笔流畅:9分
思想传递:3分
知识深度:6分
知识广度:9分
实用性:6分
章节划分:7分
结构布局:7分
新颖与独特:3分
情感共鸣:9分
引人入胜:4分
现实相关:6分
沉浸感:3分
事实准确性:6分
文化贡献: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