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传(钱理群作品) 下载 pdf 百度网盘 epub 免费 2025 电子版 mobi 在线

周作人传(钱理群作品)精美图片
》周作人传(钱理群作品)电子书籍版权问题 请点击这里查看《

周作人传(钱理群作品)书籍详细信息

  • ISBN:9787507539110
  • 作者:暂无作者
  • 出版社:暂无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23-08
  • 页数:466
  • 价格:36.00
  • 纸张:胶版纸
  • 装帧:平装-胶订
  • 开本:128开
  • 语言:未知
  • 丛书:暂无丛书
  • TAG:暂无
  • 豆瓣评分:暂无豆瓣评分
  • 豆瓣短评:点击查看
  • 豆瓣讨论:点击查看
  • 豆瓣目录:点击查看
  • 读书笔记:点击查看
  • 原文摘录:点击查看

寄语:

命途多舛的钱氏周作人传


内容简介:

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之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堕落为汉奸文人,但他对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也做出过贡献。在《周作人传》中我们能看到三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作者处处持谨慎态度,客观地记录传主的人生,真实反映那段历史。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说不尽的童年——在绍兴(1885.1-1901.8)

一、最初的记忆

二、台门之内

三、十字街头(上)

四、十字街头(下)

五、家庭变故中的记忆

六、变革时代的最初选择

第二章  发现新大陆——在南京(1901.8-1906.6)

一、“不过如此”

二、一把“火”烧起来

三、徘徊中的追求

第三章  第二故乡——在日本(1906.6-1911.秋)

一、第一瞥的印象

二、买书、读书与译书

三、初试锋芒

四、师友之间

五、婚后

六、赤羽桥边

第四章  “卧治”时期——在绍兴(1911.秋-1917.4)

一、大风暴里的孤独者

二、寂寞中的默默耕耘

三、《异域文谈》及其他

四、“起怀旧之思”

第五章  大时代的弄潮儿——在北京(一)(1917.4-1920.12)

一、从绍兴到北京

二、亲历复辟事件

三、卯字号的名人

四、“开新纪元”的工作

五、《贞操论》及其他

六、新的信仰

七、“小河”的忧虑

八、“六三”事件

九、“新村”运动

十、儿童的发现与歌谣的征集

 

第六章  历史的进退之间——在北京(二)(1921.1-1928.10)

一、病中的彷徨

二、“自己的园地”

三、“主张信教自由宣言”的风波

四、新与旧之争

五、“胜业”——人的研究

六、爱罗先珂

七、情感的波澜

八、兄弟失和

九、“教训之无用”

十、“又回到民族主义”

十一、《语丝》的工作

十二、若子的病

十三、卷入时代旋涡中

十四、《国语文学谈》里的反思

十五、“两个鬼”

十六、“谢本师”与“何必”

十七、在血的屠戮中

第七章  苦雨斋里的老人——在北平(三)(1927.11-1937.7)

一、凡人的悲哀

二、若子之死

三、《骆驼草》

四、《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五、五十自寿诗

六、东京之行

七、风雨故人来

八、“杂糅中见调和”

九、“蔼理斯的时代”及其他

十、“日本店”的开张与关门

第八章  走向深渊——在北平(1937.7.-1945.12.)

一、又一个“苏武”?

二、终于“下水”

三、“中国的思想问题”

四、江南之行

五、“反动老作家”

六、“道义事功化”

七、无生老母的信息

 

第九章  老虎桥边——在北平、南京(1945.12.6-1949.1.26)

一、入狱与审判

      二、《老虎桥杂诗及其他》

第十章  人生最后一程——在上海、北京(1949.1.27-1967.5.6)

一、横滨桥边

二、《亦报》随笔

三、“腰斩”以后

四、“出土文物”

五、“寿则多辱”

六、“忘却斜阳”

七、最后岁月

参考书(篇)目


作者介绍:

钱理群, 1939年3月生于重庆,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研究,鲁迅、周作人研究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研究。代表作有《心灵的探寻》《与鲁迅相遇》《周作人传》《周作人论》《大小舞台之间——曹禺戏剧新论》《1948:天地玄黄》等。退休后,开始转向现代民间思想史的研究,写有《拒绝遗忘:“1957年学”研究笔记》等专著。同时关心中小学教育、地方文化研究与青年志愿者运动,写有《语文教育门外谈》等专著和《追寻生存之根——我的退思录》等思想随笔,主编有《新语文读本》等读物。2007年又出版了《我的精神自传》。


出版社信息:

暂无出版社相关信息,正在全力查找中!


书籍摘录:

    第十章  人生最后一程——在上海、北京

在周作人八十前后作小品随笔里,那诙谐幽默之中正是浸透着对于人间万事万物,对于生命的老年人的温和的爱,流泻着秋天太阳的柔美的光辉……

正是周作人在为人类作最后的奉献时,人们重又注意到这位对中国新文化的发展作过重要贡献,而又走过曲折道路的作家。当周作人从香港友人的来信得知海外对他的种种评价时,他是感动的,他在回信中说:“知海外报刊时常提及鄙人,不论是称赞或骂,都很可感,因为这比默杀好得多”,并且表示“港地有涉及鄙人的文章,如刊在中立报纸上而其倘有理解……则愿意一读”。于是,在与朋友通信中,也不免谈到了自己的历史。曾经有人回忆,在从狱中出来以后,周作人即回避谈论自己的以往,即使有时谈到也表现得“若无其事,甚至有点麻木不仁的”,据说,“有一次,他谈到了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了李大钊同志,谈到他如何掩护大钊同志的子女,保存大钊同志遗文的事,他也并不激动,好像叙述和自己并无多大关系的往事。有一次,他偶尔谈到自己‘落水’事,也是轻轻地说了一句:‘糟了’,并无惋惜,也并无自责,好像谈的是别人的事情一样。”现在,周作人既写了《知堂回想录》,自然对“兄弟失和”“出任伪职”这类敏感问题也不再沉默;但涉及时,也只是说:“关于督办事,既非胁迫,亦非自动(后来确有费气力去自己运动的人),当然是由日方发动,经过考虑就答应了。”他始终以平静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历史,并无惋惜,也并无自责,与中国历史上的投敌变节者,晚年忏悔不迭的态度截然不同。在私人通信中,有时谈到历史与当代人物,偶尔也有几句评论。在这方面,周作人是相当固执己见的。例如,他始终坚持对鲁迅的某些批评意见即是如此。 而他对郭沫若等“名人”表示“不大能够佩服”,也是出自他的自由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立场。 这都可以说是本性难移,至死不改。但他也有宽容的地方,如在谈到当年的论敌陈西滢时,他表示“陈西滢亦是颇有才气的人,惟以乡谊之故,乃以‘正人君子’自命,参加‘女师大’一役,妄费许多才气,亦深可惜矣”。 也许对胡适的态度最能说明周作人的待人原则;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道:“(胡适)自然也有他的该被骂的地方,惟如为了投机而骂之,那就可鄙了。我与适之本是泛泛之交(寻常朋友),当初不曾热烈地捧他,随后也不曾随队地骂他,别人看来,或者以为是,或以为非,都可请便,在我不过觉得交道应当如此罢了。”那么,周作人是至老对人对事也是坚持自我独立判断的。在知识分子纷纷异化,失去了自我的60年代,经过了种种曲折之后,周作人把“自我”仍然保留得如此完整。

……

1966年3月,周作人因有感于邢台地震,又继之狂风不止,人们惊惧不已,用辘轳体作谐诗一首:“春风狂似虎,似虎不吃人;吃人亦无法,无法管风神”———这几乎已是不祥的谶语。

接着,他又开始玩骨牌过五关之戏,不则僵卧在床———周作人的精神防线,彻底地垮了。

4月19日,周作人翻译《平家物语》第六卷脱稿———周作人的“工作”最后地结束了。

5月17日,夜发现尿中有血,至6月25日医院确诊为前列腺肿瘤。

7月2日,他开始阅读《鲁迅全集》中的杂文——是因为无书可读,还是出于对鲁迅的怀念?据周建人回忆,鲁迅病危之时,也是在读周作人著作的。

7月9日,他的日记里突然出现“闻蝉鸣”三个字——他仍然挣扎着,紧紧抓住大自然的生机,顽强追求着生命的趣味与欢乐。

7月12日,傍晚北京地区突降大雷雨。周作人一生酷爱“雨”的意象,在他的笔下,写过“只是蜘蛛似的一缕缕地洒下来”,“细得望去都看不见”的,使人“既气闷”又闲适的冬天的雨,写过想象中的“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进行”的雨中豪情……但从未见过如此的狂雨,并夹带着地震似的闷雷——莫非这真是一种预兆?

现实的种种征兆确实不妙:7月10日,《集邮》停刊;7月20日,《北京晚报》停刊……周作人都一一小心而慎重地记在日记里。他显然预感着政治的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7月31日,他在日记里写下了极为沉重的一页:“此一个月不做一事,而辛苦实甚往日,惟忧贫心劳,无一刻舒畅,可谓毕生最苦之境矣。”周作人原指望在世事全部交代清楚以后,可以平静而安宁地离开这个世界,并从此销声匿迹;却不料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要再遭一次磨难——莫非这真的是在劫难逃?

周作人于急难之中,突然想起了章士钊,他是毛泽东的座上客,能否求助于他呢?于是匆匆写了一信。却又在当日日记中写道:“此亦溺人之藁而已,希望亦甚微,姑且一试耳。”一星期后,章士钊派了他的秘书王益和前来致意,并未说什么实质性问题,却允再次来访,周作人于是“随时期计其到来,作种种妄想……”——恰恰是四十年前,章士钊是“三·一八”惨案元凶之一,周作人曾与他作了针锋相对的斗争;而现在,周作人却如此急切地把他当作“救命稻草”——历史开了怎样一个残酷的玩笑。

8月4日,收购旧物的小贩前来报告:因搞运动停止收购中外书籍。

8月12日,定期给周作人看病的苏大夫在量完血压后又告知:从此暂时停止定时来诊……仿佛大难临头,一切都乱了套了。

8月18日,周作人把自己的《往昔三十首》重录一遍,订为一册,寄给生平最可信赖的学生俞平伯,借此表达最后的嘱托。

8月20日,“上午阅《毛主席语录》,此书不能买到,今日从吉仲借来”——周作人这位五四新文化的开拓者之一,这位形形色色的现代迷信的死敌,这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现在竟然与中学生一起争读“小红书”,这是多么辛辣的嘲弄与象征———无论对周作人,还是历史自身。

8月21日,周作人再一次写信给章士钊的秘书:“且看答复如何。”

8月22日,周作人收到了他的老友徐耀辰,他的学生俞平伯的来信。

8月23日夜,周作人按照几十年形成的习惯,在灯下写日记:“晴。二十二度。上午阅毛泽东论文艺,下午吉宜为寄耀辰信又件,内春信等三册。”

他当然不会想到,这将成为他的“绝笔”:从1898年2月18日开始,记了整整六十八年的日记,现在写完了最后一页。


在线阅读/听书/购买/PDF下载地址:


原文赏析:

周作人仍然抓住信仰做文章。他在给一个朋友的信中说:“不佞不幸为少信的人,对于信教者只是敬而远之,况吃教者耶?”他其实早在五四以后,就认定“专制的狂信”是“东方文化里最大的毒害”,而此时他则断定左翼运动是建立在“狂信”基础上的,他称之为“新礼教”,警告人们“狂信是不可靠的,刚脱了旧的专断,便会走进新的专断”。由反“狂信”,自然也就要反“载道”,反“遵命”。他认为,真正的文学正面临着“左右夹攻,更有难以招架之势”。无论是“想鼓吹纲常名教”,还是“恨他不宣传阶级专断”,都是要求文学成为“传道”的工具,“以文学作政治的手段”,“无论新派旧派,都是一类”。他在一篇文章里,尖锐地揭示了一个事实:“有些本来能够写小说戏曲的,当初不要名利可以自由说话,后来把握住了一种主义,文艺的理论与政策弄得头头是道了,创作便永远再也写不出来,这是常见的事实,也是一个很可怕的教训”;他于是说了一句很俏皮,也很尖锐的话,“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据说成了没有影子的人,把灵魂卖给上帝的,反正也相差无几。”周作人据此而十分严肃地表示赞同吴稚晖提出的反对“洋八股”与“党八股”的任务。周作人的发明创造在于,他明确地揭示:“洋八股即是策论。”如果八股文这类土八股的特点是“自己没有思想”,只知“服从与模仿”;策论则是“舞文弄墨,颠倒黑白”,文字则“甜熟,浅薄,伶俐,苛刻”,“只图入试官之目,或中看官之意”,实则“空洞无物”,“做八股使人庸腐,做策论则使人谬妄”,“胡说八道之后继以祸国殃民”。周作人特意指出:“洋八股的害处并不在他的无聊瞎说,乃是在于这会变成公论”。


对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平步上青云的仕途竟至如此神往,这表现了周作人与知识分子传统割不断的联系,也显示了他内心深处的平庸——这平庸将害他一生。(55)

中国传统士大夫文化本离不开吃食,周作人抓住了这一点,算是享受了一生。但某种程度上,对吃食之美无止境的追求也贻害了他一生。(69)


由于父亲早死,鲁迅这时正在南京求学,周作人不得不担负起全家的主要责任,收租与完粮,就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57)


学堂最初用的是商务印书馆的薄纸单面的《华英字典》;后来得到严复的《英文汉诂》,那许多叫“析辞”的详细解说,曾使周作人惊叹不已。学堂又发给一本1901年第四十版“马孙”英文法;二十年后,别的什么机器书都不知去向了,唯独这本书仍保存在书架上,足见影响之深。周作人说他常像读小说一样读文法书,甚至愿意和人打赌,只要有一本《古英文法》,就可以到随便什么地方愉快地消遣一个长夏。(90)


對於國內問題,周作人也採取了更加激進的態度。他猛烈攻擊胡適所主張的“中立”論,表示“我不相信世界上有所謂什麼中立、公平等等物事,一個人的意見不是此就是彼,不是是就是非,沒有兩者都好或都不好的。有些人標榜中立,自稱公平,這如不是真癡,便是假傻,不是無判斷力的道地低能兒,便是假裝超然,實在的意見及行動還是暗地偏袒一方的。”


性的觉醒,本是一种正常生理、心理现象,自古有之,人人皆有。但对性的觉醒的珍视与自觉,却不能不是一种现代意识。对于周作人及其同代人来说,性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是互相联系的;对性的觉醒的敏感与自觉,构成了周作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其它内容:

编辑推荐

重读《周作人传》,却有恍若隔世之感……在苦涩中仍有一点自慰:当年所写下的感受与思考,经过这二十多年的时间淘洗,大体还站得住,只少数地方略有补充与修改……此书再版,自然要面对新的读者,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读者,他们对本书,以及所描述的传主及其时代和历史,将会有怎样的反应和评价,也是我颇为好奇的。

                                                   ——钱理群


媒体评论

钱理群先生是以诗人的方式,把周作人这个特殊的中国现代作家,放在二十世纪这个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看着周作人走完了他的人生。 这部传记的重要之处在于,周作人各个时期的重要文章,在传记中大部分得到了好的体现。尤其是童年时期的写作最是别致,作者有意略写或一笔带过那些与鲁迅相同的、广为人知的史实,而巧妙地大量插入《儿童杂事诗》的分析,既体现了研究特色,又增加了周作人这一特定的人物那说不尽的童年的气氛。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读来确实令人感到与众不同。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张铁荣

他(周作人)有一种超然不群的气度——是冷酷呢,还是有礼貌的轻视?——把人放在适当的距离之外,津津然以旁观者态度去看他们。他在应对仪节上的那份谦和,正是拦阻人跟他过分亲热的一道屏障……”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温源宁

在我熟识的一些前辈里,读书的数量之多,内容之杂,他(周作人)恐怕要排在第一位。杂,是想了解“人”。他读书的诀窍有三:勤,实是谦词,不妨说是“上瘾”;快,由勤而来,看多了,懂得分辨吸收,必然快;善记,说到某书某处,仿佛刚刚读过。

——张中行


书籍介绍

《周作人传》内容简介: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之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堕落为汉奸文人,但他对保护北大校产、掩护国民党地下工作者也做出过贡献。在《周作人传》中我们能看到三个周作人:一是“伪官吏”的“周督办”,一是“寻梦者”的苦住庵庵主,一是周作人自己塑造的“为国为民”的“殉道者”。作者处处持谨慎态度,客观地记录传主的人生,真实反映那段历史。


书籍真实打分

  • 故事情节:9分

  • 人物塑造:3分

  • 主题深度:5分

  • 文字风格:3分

  • 语言运用:7分

  • 文笔流畅:5分

  • 思想传递:3分

  • 知识深度:3分

  • 知识广度:7分

  • 实用性:6分

  • 章节划分:6分

  • 结构布局:9分

  • 新颖与独特:3分

  • 情感共鸣:9分

  • 引人入胜:9分

  • 现实相关:7分

  • 沉浸感:4分

  • 事实准确性:5分

  • 文化贡献:5分


网站评分

  • 书籍多样性:8分

  • 书籍信息完全性:6分

  • 网站更新速度:5分

  • 使用便利性:7分

  • 书籍清晰度:7分

  • 书籍格式兼容性:9分

  • 是否包含广告:6分

  • 加载速度:7分

  • 安全性:6分

  • 稳定性:7分

  • 搜索功能:6分

  • 下载便捷性:4分


下载点评

  • 无水印(631+)
  • 值得购买(356+)
  • 藏书馆(159+)
  • 无多页(130+)
  • 书籍完整(361+)
  • 体验还行(626+)
  • 推荐购买(64+)
  • 差评(287+)
  • 经典(326+)
  • 简单(103+)
  • 无盗版(427+)
  • 图文清晰(121+)
  • 傻瓜式服务(142+)

下载评价

  • 网友 孙***美:

    加油!支持一下!不错,好用。大家可以去试一下哦

  • 网友 扈***洁:

    还不错啊,挺好

  • 网友 印***文:

    我很喜欢这种风格样式。

  • 网友 游***钰:

    用了才知道好用,推荐!太好用了

  • 网友 隗***杉:

    挺好的,还好看!支持!快下载吧!

  • 网友 屠***好:

    还行吧。

  • 网友 益***琴:

    好书都要花钱,如果要学习,建议买实体书;如果只是娱乐,看看这个网站,对你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 网友 谢***灵:

    推荐,啥格式都有

  • 网友 堵***格:

    OK,还可以

  • 网友 曾***文:

    五星好评哦

  • 网友 苍***如:

    什么格式都有的呀。

  • 网友 陈***秋:

    不错,图文清晰,无错版,可以入手。

  • 网友 丁***菱: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网友 林***艳:

    很好,能找到很多平常找不到的书。


随机推荐